新聞

2023年4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(分校) - 2023年4月
琚分·30載 凝聚教育力量 成就學生未來
樂善堂梁銶琚學校(分校)服務天水圍 30 載,秉承辦學團體「仁、愛、勤、誠」的校訓精神,以發展優質、完善及均衡的教育服務為己任。學校教學方針以學生為本,致力於培養學生身體力行,發展個人潛能,並以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」五育為課程綱領,協助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,開創豐盛人生,並以熱心服務的助人精神貢獻社會和國家。劉鐵梅校長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,堅守「凡事相信」的信念,教導學生掌握未來世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,並與教學團隊以關愛引領着學生的成長,成為一群樂觀自信的好孩子。
建構專業教學團隊 成就豐碩教育成果
學校在 30 年間不斷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,有賴一眾專業優秀老師與穩定的團隊,不少老師在學校工作十多年,熟悉各類教學事務,校內更有兩位老師是校友,選擇回饋母校執起教鞭,他們在天水圍長大,相當了解該區學生的學習難點與需求。同時作為新老師,經常為教學團隊和學生引進嶄新的教學模式,提升學與教成效,激發同學學習的積極性;資深的老師亦會利用他們的經驗、氛圍及愛心,感染新入職的老師,使到新老師明白老師不單只是一份工作,更應以學生為本,愛惜和關顧每一位學生。
出色的關愛共融氛圍,讓學校在「關愛校園獎勵計劃」中脫穎而出,三度奪得主題大獎,不論對校內還是校外的持份者都是一種鼓舞,能夠起到關愛校園的示範作用,成功營造友愛和睦的學習環境。師生們亦各司其職,盡其所能地學習與工作,為培育人才回饋社會作出貢獻。劉校長表示:「學校日常教學行之有效,感謝一眾老師互相扶持,早在疫情期間,熟悉電腦的老師會錄製教學影片,幫助其他老師熟習電腦操作,推動電子教學,為學生編排學習計畫,達至『停課不停學』,讓同學能夠系統性地進行自主學習。」
形成良性教育循環 促進師生互助成長
教與學是相輔相成,教學團隊了解學生的能力與需要,以適切的教學方法及內容,教導學生知識和技能。老師通過提煉與總結各學科知識,務求讓學生有效地內化相關內容。同時,老師成功幫助學生成長進步,亦會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,形成一種互相成長的良好循環。劉校長補充:「本校老師彼此之間互相激勵,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,關懷每位同學的需要,形成團結友愛的校園氛圍。這種正向氛圍亦不斷傳承,讓學校發展越趨蓬勃,未來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關愛的氛圍下,將成就更多可能。」
推展STEAM教育 奠定堅實學理基礎
學校課程設計與時並進,深諳 STEAM 教育能夠配合創新科技與社會發展進程。劉校長指出,學校早在 2015 年已經開展 STEAM 教育。STEAM 教育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教育,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,加強溝通能力,了解自己在課本以外能夠掌握的能力及態度。STEAM 教育能夠為學生帶來轉變,同時為家長提供全新的教育方向,嘗試欣賞子女讀書以外的技能,如其創意、溝通、自學等共通能力。
「學校推行 STEAM 教育,不但讓學生受惠,提升他們的創意能力及自信心;同時亦改變老師的教育方式,老師能應用 STEAM 教育中的創新思維,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,為同學帶來嶄新的學習體驗。」與此同時,學校的 STEAM 教育除了校本課程、學習工具、科技軟件的應用外,還提供各類出國學習機會,讓同學與其他國家的學生進行學術交流,拓展國際視野,為未來應用創新科技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理解科技深層意義 培養個人資訊素養
舊式課程以記憶、背誦為主導,隨着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面世,逐漸變得不合時宜。因此,學校透過STEAM 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,協助同學面對不同創科新領域。「科技發展固然重要,但應循序漸進地認識及應用,同學處於小學階段,難以理解專門且深奧的科技知識,反而應該引導學生思考人工智能出現所帶來的影響,教導他們未來應該如何正確應用及駕馭人工智能。與此同時,學校會讓學生接觸基礎的編程知識,提供不同思考及發展面向,培養同學建立『動手解決問題』的能力。」
劉校長補充: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,能夠幫助人類撰寫資料、編寫故事,但我們不能盡信人工智能,該對內容保持求真精神。所以,學校教育應着重培養學生建立資訊素養、明辨是非、慎思篤行等正向態度。」學生需要擁抱世界的改變,並保持足夠的定力,不斷充實自我,內化日新月異的資訊。相對地,教學團隊學會如何善用創新科技,共享教學資源,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,迎接教育新常態。
推動正向教育 成就豐盛人生
為社會培育棟樑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學童從小學階段起,應逐步建構學科基礎、價值觀和態度,這些基礎有助他們銜接至中學生涯,以至日後職場的發展。因此,學校致力提供多元學習環境及體驗式學習的機會,同學亦樂在其中,積極投入校園生活。「孩子在小學階段奠定基礎,實踐正向價值觀,有助他們適應中學新生活,以及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。為此,學校推行正向教育,幫助學生不斷挑戰、突破自我,建立不同共通能力。」
此外,學生擁有不同專長和能力,學校在評核上以等級取代分數,並鼓勵家長了解及欣賞子女的長處,不再單純以成績來判斷其在校的學習成效。透過家校協作,因材施教,以「強項為本」幫助每一位學生發揮個人潛能,成就豐盛人生。
辦學團體鼎力支持 助學生裝備自我
學校教育的蓬勃發展與辦學團體的鼎力支持息息相關,樂善堂一直給予琚分豐富資源和堅定支持,提供不同機會讓學校教師能夠進行專業交流,增值和拓展自己的教學水平,為學校帶來社會及學界最新的發展資訊,並作為學生的溝通媒介與橋樑,讓他們能夠接觸更多世界發展現況,提升個人的國際視野。劉校長指出:「本校亦會積極與不同學校交流,與時並進,緊貼學界最新的教育步伐。不論校長、老師抑或學生外出交流,皆能為學校帶來嶄新的思維與改變,而學校 30 年來的持續革新進步,亦造就本校獨樹一幟的辦學特色。」
與此同時,學校通過和不同大專院校合作,加強老師的專業發展,老師將在外學習的知識成果反饋在課堂教學上,藉着調整教學策略和課程架構,提升學與教成效,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。因此,學校成功建立良好的教育循環,每位教育持份者能夠各司其職,使到同學將知識融會貫通,日後實踐所學,回饋社會。
此外,利子謙先生亦大力支持學校的音樂劇團發展,除了提供資助外,還找尋優秀導師教導學生訓練歌唱及舞台表演技巧。為此,劉校長更準備帶領學生到英國及維也納等地作表演,為同學提供難能可貴的出國交流和表演機會。學校善用辦學團體的資源,並轉化為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力量,因此學校不論在學術或體藝上都得到校外人士的認可及讚揚。
劉校長指出:「天水圍的學生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,並朝着目標不斷前進,而學校的角色就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跑道,協助他們裝備及充實自我,為未來及早作好準備。另一方面,作為校長的核心職責,亦應設法幫助老師從不同方面增值自己,學校教育的重點是老師,老師進行專業交流所得的知識,將成為回饋學生成長的養分。全校師生能夠上下同心、共同成長,便是學校 30 周年最值得紀念和鼓舞的事。」
承先啟後 培育全才
適逢學校 30 周年校慶,多項校園新設施落成啟用,為學生營造更優越的學習環境和配套,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。校園新設施包括:自主科創巴士、英語歷奇基地、人工智能空間、音樂演藝室。莫文韜校監寄語學生能夠持守校訓精神,成為品德高尚、智慧卓越,勇於接受挑戰的 21 世紀人才。「學校一直注重同學的多元發展,提供不同學習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機會。老師亦經常帶學生到國外參加展覽,展示學生的優秀發明及作品。通過交流,同學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和其作品,能夠建立國際視野,啟發創意思維能力。同時,學生在過程中需要以普通話、英文等語言作交流,有助增加表達自我的信心。學校製造不同交流機會,希望學生能成為有識見,學以致用的人才。」
穩固知識根基 建立良好學習態度
溫文蕙副校監表示,科技教育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,未來亦會有很多新的工作種類與科技有密切關係,學校致力幫助同學及早裝備自我,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、合作精神,奠定穩固的知識根基,以迎接 21世紀的新挑戰。因此,學校在各個範疇投放資源,支援學生的學習需要,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。「藉着 30 周年校慶,學校在資訊科技教育上有不同突破和嘗試,獲九龍巴士公司捐贈一輛退役雙層巴士,並將其改裝,添置相關電腦器材,發展成校園創新科技中心,作為學生的科技教室。學校亦引入 VR 系統與無人機,教授各類編程知識,提升學生的感知性和運算性思維。除知識的傳授外,學校同樣希望同學能夠訂立目標,以樂觀心情和正向態度向未來奮進。」